您好,欢迎访问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400-10093644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10093644

13800250921

江南·体育官网振聋发聩!12年前《上海色彩》导演王国平疾呼:海派电影需要本土导演

发布时间:2024-05-09 21:08:21人气:

  江南·体育官网振聋发聩!12年前《上海色彩》导演王国平疾呼:海派电影需要本土导演2009年,王国平导演《上海色彩》获第15届上海电视节SONY高清杯电视大赛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九届“百家奖”一等奖。

  早在12年前,2012年4月12日,海派导演王国平在接受《天天新报》个人专访报道时,就曾大声疾呼:海派电影需要本土导演。如何繁荣和发展并重振海派电影雄风,王导当年曾提出“三结合”的策略,即创意与资本的结合、导演与机构的结合、明星与市场的结合。前一阵,电视剧《繁花》的成功,就证明了王导“三结合”的先见之明,30集电视剧《繁花》虽不是电影故事片,但却拍出了电影的水准和质量,并大力弘扬了海派文化。作为海派文化的先锋引领者、坚定倡导者、大力传播者,国家一级导演王国平30年前就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海派经典电视剧《风情石库门》,15年前,又献出了海派文化的前卫之作《上海色彩》,这两部片子虽都斩获全国最高大奖,在业界影响颇大,但却鲜为人知,为了推广海派文化,感谢上海本土导演王国平呕心沥血并自投资金为我们奉献的这两部海派佳作,并向深深挚爱故乡上海的上海王导致敬,今天再请大家重温当年新闻媒体对土生土长的海派导演王国平不遗余力的好评如潮的大篇幅整版专访报道,就如同上海市一位老领导说的那样:王国平是我们上海人的自豪!

  上海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半边天”,当前海派电影的现状和导演人才储备情况却不容乐观。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被称为“中国 MV(音乐录影带)第一人”的海派导演王国平,就上海电影创作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讨论。

  王国平,中国 MV创始人,曾连续四届荣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代表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曾轰动荧屏,已成为中国特色MV的标志作品。王国平曾被中国视协评为首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优青年艺术家”,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评为“60 年新生活第一人·巨变时代探新者”。

  多年来,王国平一直致力于海派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其早年执导的电视剧《风情石库门》最早将弄堂游戏和路边童谣“小巴辣子开会啦”拍成影像,影响深远,多次荣获中外大奖。近年来,执导上海旅游片、上海形象片、世博宣传片、世博 MV、杭州休博会宣传片、无锡市歌《太湖美》、上海新八景 MV、《红旗颂》《诗韵松江》等屡获国内外大奖,尤其是反映创意园区的电视电影《上海色彩》,勇夺上海电视节索尼高清杯城市宣传片金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该作品更被誉为“海派文化的先锋之作”。为表彰王国平对电视语言创新所作的贡献,瑞士第35届金玫瑰电视节曾破例为王国平举办国际专题研讨会。

  新报记者:在观众心目中,似乎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导演和新生代导演中,已无上海人的踪影?您是海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和艺术电视的领军者,对这一现状您怎么看?

  王国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就是人才问题,此次中央专门提到了文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优秀的人才就会有一流的创意,就会有成功的作品。中国目前不缺资金,不缺市场,就缺人才,上海影视剧导演人才更是到了青黄不接几乎断层的严重程度。正因如此,才会产生上海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由外地导演和外地演员掌控的现象,如《长恨歌》《上海,上海》等作品因缺乏上海味道而备遭受上海人诟病,这与曾经是中国电影发祥地和中国电视剧重镇的上海地位已完全不符。

  上海民营影视公司与北京相比不强大、不活跃,上海更缺乏一批有魄力、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影视剧,还缺乏挖掘和培养本土导演的意识和责任。由于上海本土优秀导演的匮乏,最终导致上海电影人才的流失。

  上海电影的概念即是反映上海题材、表现上海故事并由上海本土团队制造的电影,而绝非是上海投资,不少在国内外获奖的电影佳作虽有上海投资,但却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上海创造和上海制造。

  上海题材的电影其实源于海派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文化中最丰富、最宝贵的影像遗产无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优秀经典的老电影,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其中浓浓的上海气息和味道是无与伦比和回味无穷的。试想,如果这些佳作不是上海本土导演郑君里等人执导,而是由北派导演崔嵬、谢铁骊操刀,能有上海味道吗?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许多经典电影就是海派电影的根脉,而海派电视剧的代表作则是上世纪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围城》《孽债》《婆婆媳妇和小姑》等等,前一阵的上海题材影视剧与当时相比,里面的上海味道就不那么地道了。究其原因,这些片子的主创团队均非出自上海本土,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这部片子讲的故事不错,但片中石库门的天井太大,搞得像北京四合院一样,就是缺少一种海派文化的味道。

  新报记者: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需要有一批原创的上海制造的影视剧大作、力作来支撑,更需要一批上海本土导演的不懈努力,请问上海导演群如何才能突出重围,重新崛起,再创辉煌?

  王国平:首先,希望上海的影视机构要抛弃舍近求远、崇大求外的急功近利投机思想。对本土导演熟视无睹,不管什么题材,不论什么样式,只要请到大牌导演挂帅,不管他合适不合适、擅长不擅长,先拍了再说。如周兵虽是中国纪录片第一导,《故宫》等力作震撼荧屏,令人赞不绝口,执导《外滩》也的确大气凝重,非常成功,但情景再现时找来扮演周璇的演员,却是浓眉大眼、外向奔放的北方风格,丝毫不见秀丽妩媚、精致优雅的江南气质;另外,有些著名导演,虽名扬国际电影节,为国争光,但其电影语汇与海派电影也是格格不入的,他们的气息与海派电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海派影视剧的再创辉煌唯有靠上海本土导演群的崛起才能实现。

  王国平:我认为要用“三结合”的方法——创意与资本的结合、导演与机构的结合、明星与市场的结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意为先,资本为王,再好的创意如没有大的投资作支撑,永远只是纸上谈兵。而再大的导演如没有强大的机构作后盾,孤军奋战的英雄即使天下无敌,难免也会像关公一样被人取了首级,如冯小刚背靠华谊兄弟,张艺谋有张伟平撑腰等。而明星的市场号召力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明星吆喝便没有票房,而大明星更是票房和收视率的保障。上海从来就是明星的摇篮,如今,上海出生的当红明星风光无限,如冯绍峰、陆毅、胡歌、何琳、黄圣依、孙俪、马伊琍、黄奕等,而老明星潘虹、奚美娟、陈冲、张瑜、赵静、张芝华、王志文、王诗槐等依旧活跃在荧屏上,如何整合上海明星资源,产生集聚效应,引爆市场热点,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上海的资本实力虽然非常雄厚,但却缺之有魄力有活力的民营资本一掷千金;上海的影视机构虽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但却鲜有本士大导演领衔。总而言之,唤醒上海本土导演的觉悟和雄起是当务之急,发现和凝聚上海本土导演并形成群体力量更是重中之重!

  王国平:我认为当今最有价值最值得追求的就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及高度融合的影视作品,而纯粹的实验电影、纪实电影或伪文艺电影,因影像粗糙.画面随意,与海派文化追求的“唯美,优美,完美”电影风格完全相悖。另外,低级庸俗、搞怪雷人的喜剧电影虽票房火爆,也与海派电影追求的美学意境背道而驰。以前谢晋的许多经典作品《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张艺谋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等,以及奥斯卡的历届获奖电影,即是商业性和艺术性合二为一的优秀电影,这是电影金字塔的最顶端,它既获观众认可,又获专家好评。而有些片子虽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观众并不喜爱,同样,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和陈凯歌的《无极》等虽也有较高票房,但却遭非议。所以,如今国际获奖的电影只说明该片有个性、有特点;同样,票房火爆的电影也只说明该片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娱乐性而已,只有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的最好的电影才能长久不衰,成为永恒经典。

  新报记者:过去有很多优秀电影导演都是从 MV导演转行,这是为什么?现在这种现象为什么变少了?MV和电影有什么共同之处?

  王国平:拍 MV与拍影视剧是一回事,MV就有“”之称,不少优秀影视剧导演也是拍 MV 起家的,如第六代导演张元早年就因拍摄崔健摇滚 MV《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在美国获奖而一炮走红;《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张一白以前更是 MV 圈的一线导演,其 MV 代表作包括田震的《好大一棵树》《执着》、毛阿敏的《同一首歌》,均曾获金奖。最鲜为人知的则是张国立,早年北漂时,也曾在 MV 圈打拼,其 MV代表作有董文华的《长城长》、解晓东的《咱今儿真高兴》等,最为经典的则是屠洪刚的《霸王别姬》。海外导演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主席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就是拍 MV 出道的。拍 MV 是一种历练,一种积累,因为 MV 出身的导演更注重影像造型和视觉美感,这是 MV 导演转行拍影视剧的天然优势。有报道称岩井俊二已加盟尚世影业,成立纯爱电影工作室,说明上海已真正拥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胸襟,它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艺术家亮相的舞台,如同上影成立贾樟柯工作室一样,都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同时,也反而更说明了上海本土影视导演的严重匮乏,令人揪心。

  新报记者:很多的青年导演都在试图还原自己的上海记忆,例如黄凯的《上海公园》、舒浩伦的《乡愁》,您觉得“80后”甚至“90后”的新导演能否扛起“上海电影崛起”的大旗?

  王国平:其实,任何一个导演和导演群的成功及崛起都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主观和客观原因的结合,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通过优秀作品在国际获奖,闯出了一条“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成功路径,于是多少人削尖脑袋,前赴后继纷纷效仿投国际电影节评委所好,锲而不舍地参赛拍片。这些导演以参赛获奖为终极目标而拼命拍片,使电影创作的原则和动机已发生了根本质变,一切为了获奖而获奖,许多电影人因此误入怪圈。

  我认为,上海青年导演追求成功,要坚决杜绝这类恶习和歪风邪气及投机心态。参赛可以,重在参与,获奖则锦上添花,但不必为了获奖而投其所好,牺牲创作原则,背离电影初衷。因为电影本质上毕竟是大众艺术,它的最大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必然要在电影院里放映并获得多数观众的认可,这是电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背离了这个最起码的准则,则是对电影的亵渎。电影诞生至今,还未曾有过一部成功的电影却只有两三个人喜欢的纪录,电影不同于绘画艺术,更不同于前卫艺术,谢晋导演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滕华涛的《失恋三十三天》给予我们许多震撼和启发。上海青年导演的追求应着眼于市场,着眼于观众,源于生活,源于真实,而不要老是盯着国际电影节,幻想有一天“黄袍加身”。获奖固然可贺,但有时获奖并不能证明你就是万能的全才导演,获奖片也并非是完美无暇的经典。我相信海派文化的艺术力量,我更相信海派电影能再创辉煌,海派导演会重新崛起。上海导演群的重新崛起,也不仅仅是青年导演的崛起,而是整体几代导演的崛起,张建亚、江海洋、彭小莲等老当益壮,中年导演胡雪桦、郑大圣、李欣、李虹、傅东育、梁山、夏晓云、吴天戈、程亮等可作中流砥柱,“80、90 后”新生代导演黄凯、舒浩伦等可冲锋陷阵,包括我在内的 MV 导演也会考虑转型贡献一部分力量……如此,上海导演群才能产生集束效应和整合力量,才能重整旗鼓,撑起中国影视剧的半壁江山。

  曾在中国音乐电视领域叱咤风云的王国平,对于过去的成就不屑一顾,他自嘲梦想拿个“奥斯卡”,却阴差阳错地得了“绿色奥斯卡”(他为上海松江拍摄的形象片《花园松江》获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大赛金奖)。王国平堪称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拍摄MV的导演,第一个拍摄城市宣传片的导演。特立独行的他说,在生活上要做一个好人,但是在艺术上则要做一个狂人。对于自己拍摄的世博献礼片《上海色彩》,王国平说这是他用影像语言,“对海派文化作出的最新、最精确的诠释、注解和定义”,即使比起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这些大导演的“上海作品”,也绝对略胜一筹。

  王国平说,虽然他没什么特殊天赋,但是一直意识超前。读大学时,他“超水平”发挥发表了论文,被校长赞为达到了教授水平。毕业分配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王国平担任当时的热门节目《大世界》的编导。他没有循规蹈矩做节目,觉得歌手只在室内唱歌过于沉闷,于是“破墙而出”在户外拍摄,意外地成就了中国内地第一支MV。两年后,王国平当上电视台里最年轻的科长,却又不安于现状,“弃官从艺”,成立了内地第一家MV工作室,开创了“MV导演”的新职业,并拍摄了李双江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东西南北兵》、韦唯的《世界只有一个中国》等MV。在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上,王国平的参赛作品数量就占据了整个大赛的五分之一。很多如今已经成为大腕的歌手都曾邀请他来拍MV。“音乐家金铁霖几次来电话找我,说有一个靓丽的学生希望我帮她包装,而这个新人就是。”王国平回忆说。王国平也不是来者不拒,他对于歌手的要求十分苛刻,即使面对大腕,也要坚持自己的“MV美学”,“我拍的中国特色MV是营造诗情画意的唯美,歌手形象十分重要。记得当年歌唱家黄英还是中学生时,我为她拍MV,就只录音没让她出镜。”

  对MV的包装也进行了传统宣传模式的改革,最早在MV中运用植入式广告,大胆使用企业赞助费来完成MV制作,挖掘广告片与MV的共同特征。1992年,他创意拍摄了中国第一部企业形象MV《精品商厦之歌》,成为当时在上海荧屏播放率最高的广告片。虽然目前MV已经普及,王国平也不再拥有一家独大的市场,但作为内地MV创始人,他仍在这个领域不断尝试变革。据悉,王国平正在筹备原创MV《郑和下西洋》,沿着郑和当年下西洋的线路来展现中国人勇于开拓及追求和平的民族精神。王国平说这部 MV需耗资五六百万元,将是中国迄今最大投人和最大制作的MV。平均1分钟100万元的制作成本听来令人咋舌,但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MV的男主角人选,王国平有意找“粗犷”的刘欢来扮演郑和。

  除了对企业、歌手的包装外,如今王国平还在城市营销和旅游传播中找到了用武之地。自1987年他拍摄的《梅兰芳的故乡——泰州》开创了中国城市宣传片先河开始,王国平又为安徽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拍摄了风光片《梦寻桃花源》,为上海松江拍摄的形象片《花园松江》则获得了有着“绿色奥斯卡”之称的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大赛金奖。2010年的世博会让上海成为全球的焦点,大腕导演纷纷受邀拍摄上海宣传片。前有张艺谋成功拍摄的申博片,后有陈凯歌以世博为主题为东方卫视拍摄的宣传片《魔幻都市》,而今又有贾樟柯开拍《上海传奇》。而刚在第15届上海电视节索尼高清杯电视大赛上凭借《上海色彩》获得一等奖的王国平则牛气冲天地说:“拍上海者,舍我其谁,即使与张艺谋、陈凯歌或是贾樟柯PK,我也绝对略胜一筹!”他说,拍城市形象片、旅游风光片,张艺谋只是玩票而已,大家一窝蜂地找张艺谋、迷信张艺谋,但张艺谋有时却难以胜任。而陈凯歌拍摄的《魔幻都市》在王国平的眼中并不能称为“上海的城市宣传片”,仅仅只是在上海取景罢了,“没有喝黄浦江水长大的,拍不出上海的味道。”

  从3至5分钟的 MV 到 15 至 30 秒的广告片,从5至 10 分钟的形象片到 15 至 30 分钟的微电影,甚至还有更微小的诗歌 MV、片头包装片、社会公益片……近三十年来,王国平一直钟情专注于一系列短小精悍的影视样式的发明和拍摄,将微影视玩转得得心应手又出神入化,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发明新的影视样式,充实自己的艺术生活。而他的头衔也从前几年众所周知的中国 MV 创始人进阶成了今日的中国微电影领军人物。下周,王国平一年半前为东方绿舟创作的旅游系列微电影即将开拍,而他的另几部借鉴微电影形式的最新城市形象片也正在筹拍。

  从小时候起,王国平就立志要当一名发明家。小学时代,他痴迷绘画和摄影等影像艺术,好想象和小发明,会装配照片放大机、半导体收音机及日光灯,能刻制塑料片宫灯等,还发明了土制幻灯机,异想天开地用塑料糖纸来替代幻灯片放映,效果意外奇特。中学时,他爱好文学写作,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与成年人一起考人上海市青年宫创作评论班,业余学习文学理论,开始发表习作,还经常主持和组织主题班会及学校联欢会。大学起,他开始痴迷电影,专攻电影理论,还创办校影视协会,毕业论文《论诗电影》破天荒地发表于《当代电影》。

  1986 年秋,在未受任何海外 MV的影响下,大学毕业分配进上海电视台工作刚一年的王国平推出的导演作《金色的旋律》就开创了中国 MV先河。1993 年3月 25 日,中央电视台开办第一个 MV 栏目《东西南北中》,第一期第一个节目即是王国平导演的 MV《初春寄语》。在节目中,王国平还作为中国第一位本土 MV 导演正式亮相荧屏并接受专访,有媒体称是“王国平的 MV 宣告了中国本土MV 的诞生”。此后,王国平一发不可收,拍摄了一系列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 MV共三百多部,开创了中国 MV 多项“第一”。现在的许多 70 后和 80 后都说:“我们是看着王国平 MV 长大的一代。”

  之后,王国平又发明了中国第一盒卡拉 OK 录像带。1992年,他创立了独一无二、绝无先例的电视样式——电视哲学剧《现代人》。1992年,再开创全新的电视样式——环保风光音乐剧《青春梦旅》。1993年,勇于创新的王国平大胆将 MV 与电视剧进行嫁接,首创中国第一部 MV 剧《风情石库门》,用音乐和视觉语言生动展现海派文化,全剧 50 分钟无一句对白和旁白,瑞士第 35届金玫瑰电视节秘书长皮尔瑞赞其为“世界一流的电视片”,组委会破例为王国平举办了个人作品国际研讨会。

  王国平曾先后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优青年文艺家”,被中国视协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评为“巨变时代探路者·60年新生活第一人”。而王国平创立微电影的前瞻性和原创性并非是意外碰巧或心血来潮,它是王国平二十多年来对视听样式不断创新和长期探索的结晶,“微电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它只不过是盗用电影而炒作的一个概念,它其实就是有人物、有情节的 MV或广告片、形象片、故事短片。简而言之,微电影就是主要依靠互联网、3G 手机、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各种新媒体播放并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观看的视频短片,其相对完整的故事性,虽微乎其微,却类似电影,它是微时代网络经济推动发展的新产物。”

  在王国平看来,故事类 MV有“”之称,小即微,短短三五分钟,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就像一部浓缩的电影故事片,若去掉歌手演唱的少许画面,那与今日盛行之微电影几近一致。

  王国平最擅长拍摄故事类的 MV,廖昌永的《母爱》、韦唯的《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周艳泓的《又见》等作品,堪称故事类 MV 的经典。

  早年王国平在为拍摄《东西南北兵》MV时,摒弃了“飞机加大炮和行军加队列”的军旅题材固有模式,创新地运用微电影的表现手法,生动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扮演的文艺兵下连队体验生活,在朝夕相处中与连队指战员结下了深厚友谊。一次野营拉练中,一位小战士为抢救跌倒的而摔下山坡英勇负伤,文艺兵由此深感内疚。下生活结束时,手捧战士们签满名字又饱含深情的军用水壶,含泪与战士们依依惜别。该片荣获第二届全旅音乐电视大赛金奖和导演奖及演唱奖等。

  2003年,王国平受邀执导上海城市形象片《LOVE 上海》,短短一分钟中,他设计了一个爱情小故事:一位外国少女游客与上海帅哥在石库门弄堂,因一只摔落的风筝邂逅并一见钟情,最终相爱结婚,伴随着他俩爱情结晶的诞生,一家三口在世纪大道上快乐地放飞风筝。浪漫故事见证了上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尤其是男女主人公在弄堂骑车驮人吃油条的细节和少女新民乐队及外国爵士乐队凌空在浦东摩天大楼前演奏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上海味道和现代气息。

  2006 年,王国平开创了中国第一部旅游系列微电影《八仙南通寻根记》,共八集,每集 15 分钟,该片赋予每一个“八仙”不同的“海归”身份,以此来贯穿每一集。从微电影的风格来看,《八仙南通寻根记》完全是一部草根化的喜剧微电影,它几乎糅合了所有微电影的元素和手法,巧妙地将景点融于故事情节之中,通过穿越时空来演绎人文历史并对话现代与前朝,其风格更是集上海滑稽戏的幽默,美国肥皂剧的荒诞、香港电影“无厘头”式的搞笑于一身,堪称旅游微电影的标杆作品。

  如果说上述二部片子,仅仅是王国平尝试摸索微电影这一样式的小试牛刀之作,那真正将城市微电影推至至高境界的,则是他于 2007 年编剧并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城市微电影《上海色彩》该片曾荣获上海电视节“SONY 杯”高清电视大赛城市宣传片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由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等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对该片作了如下评语:“《上海色彩》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换一个角度看城市。全片以一条故事线贯穿始终,以现代创新手段将上海色彩点点滴滴呈现在人们面前。全片色调控制独特,包括夜间光影繁复变化,令《上海色彩》脱颖而出。”

  伊诺还经常在王导的片中客串出演,其表演水平令人称奇,如在拍摄《三毛流浪记》中,王导只需要交代伊诺一遍,它便心领神会,精准到位。伊诺还有乘小车兜风的癖好,于是每到深夜,当王导完成工作后,便要驾车带着伊诺从浦西开到浦东,伊诺将半个身子伸出窗外,任凭毛发吹散。

  伊诺对王导的依赖,在外人看来也不可理喻,每一秒钟他都要王导陪伴。无奈,王导曾放弃了许多出国拍片机会,而在国内片场,王导指挥千军万马,它则像小导演一样也坐在导演椅上。开策划会时,它要伴其左右,侧耳聆听。后期制作时,它更是寸步不离,搞得王导哭笑不得,便特地做了一个布袋,把它放进去后挂在胸前,如此,他俩便合二为一,大家都笑王导成“澳洲袋鼠”了。虽然麻烦和累人,但王导却非常享受这种生活。

  王导充分利用工作余暇的碎片化时段,经常牵着伊诺漫无目的在城市中散步溜达,由此意外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新景观、新视角,也为拍摄微电影提供了许多新颖独特的画面。伊诺已完全成为王国平的工作伙伴和灵感来源,几乎在每个城市形象片中都有伊诺的身影,从嘉定到松江、从浦东到卢湾,伊诺在片中虽一闪而过,但其聪明可爱的形象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近两三年,微电影横空出世,迅速蹿红互联网,各大网站极力推荐,企业品牌竞相植入,城市景点角逐亮相,名导明星更是不甘寂寞,唯恐落伍,纷纷试水或导或演,可谓不亦乐乎,热闹非凡,而各类名目繁多的微电影节或大赛更是摇旗呐喊,此起彼伏。微电影何来如此巨大魔力,一夜之间便博得网民眼球并异军突起而独霸视频网站?为此,我们独家专访了“中国MV鼻祖”王国平,作为中国MV第一人的王国平,又何以成为中国微电影之父的呢?

  “微电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它只不过是盗用电影而炒作的一个概念,它其实就是有人物有情节的 MV或广告片或形象片或故事短片。简而言之,微电影就是主要依靠互联网、3G手机、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各种新媒体播放并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观看的视频短片,其相对完整的故事性,虽微乎其微,却类似电影,它是微时代网络经济和屌丝文化共同推动发展的新产物。”

  2003年,王国平受邀执导上海城市形象片,之前由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申奥和申博片已轰动荧屏,其注重画面造型和视觉冲击的炫目效果震撼人心,但王国平却并未亦步亦趋,他大胆摒弃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城市形象片的臼巢和桎梏,即仅仅用大场面的人海战术团体操和大气势的画面构图造型来吸引眼球,却缺乏故事内涵和人文意境的软肋。王国平在短短一分钟的《LOVE上海》中,精心创意设计了一个爱情小故事:一位外国少女游客与上海帅哥在石库门弄堂,因一只摔落的风筝邂逅相遇并一见钟情,俩人在沪相识相知,最终相爱结婚,伴随着他俩爱情结晶的诞生,一家三口在世纪大道快乐地再次放飞风筝,其浪漫故事由此见证了上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该片在东方台播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王国平用人物和故事来创意形象片可谓是一大创举,他引领和开启了城市形象片创作的新潮流,尽管稍后类似爱情元素加城市风光的形象片模式也接二连三地被不断复制拷贝,但无疑这部用电影胶片拍摄的《LOVE上海》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城市微电影的尝试之作,其先锋性和原创性令人啧啧称奇。

  2005年,王国平受上海市旅委特邀执导上海旅游形象片《上海,精彩每一天》、王导继续运用微电影的样式来创意全新的上海旅游形象片,他为全片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悬念故事:一位年青外国摄影师,他之前来沪拍照时,曾意外拍到了一位具有东方魅力的上海女生,回国后却久久难以忘怀,于是他便情不自禁地再次来到上海,每天手持照相机游览徜徉在上海的各大景点,陶醉于上海的神奇和美丽,希望艳遇的奇迹从天而降。最终,他在黄浦江游艇上,梦想成真地发现了他的东方维纳斯,上海之旅成就了他的上海之侣。这又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的微电影,该片在世博会之前作为上海的对外旅游推介片,连续在美国、俄罗斯等许多欧美国家放映,其独特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元素深深地撩拨起外国人游玩上海的冲动,因而受到市领导和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上述两部片子,仅仅是王国平尝试摸索微电影这一样式的小试牛刀之作,那真正将城市微电影推至尽善尽美至高境界的,则是王国平于2007年编剧并导演的《上海色彩》,该片曾荣获上海电视节“SONY杯”高清电视大赛城市宣传片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由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等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对该片作了如下评语:“《上海色彩》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换一个角度看城市。全片以一条故事线贯穿始终,通过合理适度运动辅助拍摄工具,以现代创新手段将上海色彩点点滴滴呈现在人们面前。全片色调控制独特,包括夜间光影繁复变化,令《上海色彩》脱颖而出。”

  其实,王国平早在2006年就已发明开创了中国第一部旅游系列微电影《八仙南通寻根记》,这部旅游微电影共有八集,每集15分钟,并有每一个“八仙”人物贯穿一个主题。它揉合了雷人、搞笑江南·体育官网、巧合、滑稽、幽默、惊险、穿越、荒诞、神线D等几乎所有微电影的元素和手法,该片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洋相百出的角色行为,充分体现了微电影借助网络或电视平台迅速蹿红和博人眼球的法宝,王国平“创意天王”的超人才华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该片在东方电影频道、苏州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宁波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长三角许多城市电视台播出后,广受追捧,并掀起一股南通旅游热。

  王国平对旅游微电影的开拓从未止步,2010年拍摄的《上海之根·松江任你游》运用男孩和女孩泛舟溯游而上的动画,呼应了“松江任你游”中的“游”字,每一部分设计的各种人物巧遇,说明了松江是人人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其喜剧效果令人忍俊不禁。

  2012年,当微电影的大潮席卷新媒体之时,王国平又受中国移动之邀拍摄了搞笑微电影《金陵东路十三钗》和《隆胸》,其手机视频的点击量也再创新高。

  微电影,对电影人和网民而言是个新玩意儿,但对电视样式发明家的王国平来说,却是早已玩转得如火纯青、得心应手的一种视听样式,“只不过,当时我开创的时候,并不叫微电影这个名词而已,就象当初我发明MV也不叫MV一样。”王国平如是说。若再往前推,则更早在2000年,王国平就大胆用人物和故事的表现手法为上海嘉定工业区拍摄宣传片《情定·嘉定》,这也许又是一部最早的微电影。

  追本溯源,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火车进站》和《水浇园丁》等默片,就只有一个情节,长度仅几分钟,也可称得上是微电影的鼻祖。随着蒙太奇的成熟和电影美学的发展及电影工业的繁荣,电影才从早期杂耍时代的长大成今日蒸蒸日上的大电影。

  微电影与广告片相比,因其同样短小也似乎类似,但由于广告片太过于微小,一般只有15秒或30秒,根本无法铺展情节和故事,且广告片都有一个明确的产品或品牌作为诉求目的,因而,微电影与广告片其实相去甚远,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至于,现在许多企业厂家投资拍摄的微电影,只不过是在利用和借助于微电影这一新媒介来营销自己的产品,仅仅是巧妙地植入广告,但广告片和微电影的性质都未发生任何改变和逆转,广告片还是广告片,微电影仍是微电影,相互之间无法根本替代。

  曾经流行一段时期,近来却鲜有人问津的单本电视剧和电视电影也与微电影颇为相像,稍有区别仅是长度和播出平台,单本电视剧和电视电影按电视台播出要求都有严格的规范长度,一般45至50分钟,而微电影的长度却有极大的自由性和任意性,一般短到几分钟,长至半小时左右,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实质上就很难称得上是微电影了,微电影一般应以5至10分钟为宜,其实《老男孩》的长度更接近于单本电视剧,称其为微电影较为勉强。

  如从电影美学和文化产业上来讲,那微电影实质上还是源于MV。《华商晨报》曾刊文发表著名影评人毕成功的观点:“微电影完全不是一个先进的概念,这个概念好莱坞在100年前就有了,而且好莱坞的发展也明确告诉我们,这种短片只有两条出路,一个广告片,一个是 MV。”MV虽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由于其依附于庞大的音乐工业,又有歌星作支撑,因而已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文化产业和传播媒介,且受众甚广。美国的MTV电视台已辐射到世界各地,分别在欧洲、澳洲、印度等开设频道。西方MV在中国本土化后,央视和各省市电视台也专门开办了播放中国特色MV的音乐频道,广受大众喜爱。

  MV就其风格和样式而言,有歌舞类、画面类、动画类、抽象类、写意类、故事类等,例如,去年火爆全球的鸟叔MV《江南style》就是典型的歌舞类,已故天王巨星迈克·杰克逊的 MV也以歌舞类和故事类为多。故事类的MV早就有“”之称,小即微,短短三、五分钟,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就象一部浓缩的电影故事片,若去掉歌手演唱的少许画面,那与今日盛行之微电影可谓完全一致,就其电影美学系统而言,二者的蒙太奇语言、叙事手法、结构长度、剪辑节奏等也毫无差异,所以说:故事类的MV就等于微电影,微电影其实就源于故事类的MV。

  作为中国MV鼻祖的王国平最擅长拍摄故事类的MV,有媒体称,大学里专攻电影理论的王国平一直拿MV当电影来拍,是最会讲故事的MV导演,由此可知,其与微电影根深蒂固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微电影尚未走红网络之时,王国平仍一如既往地在音乐电视创作中锲而不舍地运用微电影的表现手法,将中国特色 MV推向更高美学境界。2009年,为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他拍摄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管弦乐序曲音乐电视《红旗颂》,王国平用英雄主义的赞歌、浪漫主义的情怀、象征主义的造型、形式主义的音画,构成一部中国近90年历程的伟诗 《红旗颂》。《红旗颂》除了具备一般音乐电视所拥有的视觉冲击力外,还平添了能拨人心弦的情感震撼力,该片以微电影讲故事的独特风格而一举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百家奖”一等奖。

  而同获一等奖的《诗韵松江》更是一部由二十四首诗歌MV组成的系列微电影,其中的《海上寻梦》是较为吸引眼球的一部微电影:一个年轻男子手持DV走进上海影视拍摄基地,突然,他原本在液晶屏幕中拍到的一位现代女子的背影。转眼变成了上世纪30年代身穿旗袍的少女背影。DV屏幕犹如一扇时空之窗,把男青年带回到了过去,去寻找曾经一段匆匆落幕的邂逅……最后,DV屏幕又将他带回现实,一转身,他发现了她,今天这对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时尚男女也许就是老上海情侣的投胎转世,一段未了的情缘意外地又续上了。这部微电影充满了魔幻色彩和上海味道,又不失时尚,带领观众仿佛走入十里洋场的“花样年华”。

  王国平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电视发明家。王国平说:微电影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彻底推翻了电影和电视的壁垒,也完全模糊了 MV、广告片、形象片、电影短片等样式的界限,更混淆了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概念,它是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传统影视的反叛和,它是微时代的新宠儿。

  2010年世博会快到了,上海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 MV 领军人物的王国平,擅长发挥 MV 的创意特长和独创的形象传播理论,正为宣传上海和推广旅游创造最精美的城市影像。在他的世博献礼片《上海色彩》在全国百家电视台电视文艺评选颁奖盛典上荣获一等奖后,王国平的目光始终聚焦在 2010 世博会上,近日,他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原创旅游诗歌 MV《诗韵松江》也已亮相荧屏。

  作为崛起在上海本土的导演,王国平用自己的影像作品为海派文化作了鲜明生动的注解。从最早的《城市人》《风情石库门》,到前一阶段的上海城市形象片《婚恋篇》和上海旅游片《精彩每一天》,到世博献礼片《上海色彩》,再到如今的《诗韵松江》,王国平的电视镜头伸入到了上海的每个角落,他的作品构成了一幅海派文化影像画卷和长廊,并见证了上海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

  热爱上海、关注海派文化是王国平的标签,他对海派文化做出了定义,他认为:“海派文化其实是中国江南文化的灵秀纤巧与西方欧陆文化的精致高雅的一拍即合和高度融合,是中西二大文化中最精致的二种分支的交融汇合,这就是海派文化的混合特质。由此,并形成了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创新进取,又崇尚品位品质,精益求精;更追求格调情调,浪漫时尚,而并不是以前笼统地称海派文化仅仅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王国平对上海文化的深谙,使他能做到对上海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还原。他既能将时尚的画面赋予上海味道,还擅于寻找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来挖掘上海味道的来龙去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风情石库门》就率先把上海弄堂游戏“扯扯铃”和弄堂童谣“小巴辣子开会了”等创作成歌曲并拍成 MTV,由此最早原汁原味地将上海城市的生活质感首次呈现于世。MV《江南古镇朱家角》 在表现水乡秀丽美的同时,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象征中国文化的一把折扇来贯穿,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上海著名刊物《青年一代》更称现在的上海中青年是看着王国平 MTV 长大的一代。

  在王国平眼中,上海本土导演对拍摄上海的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像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一样,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才能最大程度理解海派文化的真谛,做出对上海城市精神和气质的诠释。举例来说,本土导演拍摄的上海就像是陈年的黄酒,或是深藏地窖的葡萄酒,而外乡人拍的可能就是二锅头或啤酒。

  “世博舞台不仅是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更是海派文化华丽亮相的一个最好平台”,王国平这样解释自己近年来对世博主题的热爱。

  对于近年自己拍摄的世博献礼片《上海色彩》,王国平说这是他用影像语言,“对海派文化作出的最新、最精确的诠释、注解和定义”。《上海色彩》通过镜头语言来描绘苏州河畔集工业文明和艺术奇葩为一体的创意园区,试图探讨工业与艺术的关系,寻找上海的真实色彩。是用奇妙的创意和新颖的影像,对海派文化作出了最新最好的定义。它没有浮光掠影地去表现上海的光鲜,更没有简单地对海派文化图解,而是大量运用色彩的对比,如新旧上海、传统与时尚、上海与国际等等,从而折射出一个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上海,其原创的新城市美学令不少专家拍案叫绝。

  最近,王国平还突发奇想为世博会撰写了一首歌词,“当李白遇见尼采/梦想更精彩/我仿佛看见/你的微笑/就能创意世界未来/上海成就异想天开”。这首歌已拍成 MV《上海异想天开》。眼下他正忙于为其做宣传工作,想把这部作品打造得如同《北京欢迎你》这样有口皆碑。谈起这部“新作”,他兴奋得“刹不住车”:“很多人都觉得异想天开’是贬义词,其实只有异想才会有非凡的创意,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产物。”

  《诗韵松江》并不是王国平创作的第一部以松江为主题的作品,早在 2005 年,王国平就为松江区度身定做了参加“绿色奥斯卡”——第九届全球花园城市大赛的形象片,最终使松江区在与全球一百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第一名。

  《诗韵松江》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原创旅游诗歌 MV,这部45 分钟电视片共有 24 首短小精悍、风格迥异的诗歌组成,一景一诗,可分可合,共同组成了一幅传统与时尚相辅相成的松江旅游画卷。

  《诗韵松江》首创一景一诗的创作手法,上海著名词作家薛锡祥用诗歌形式来赞美松江的新十二景和古十二景,从而赋予每个景点以不同的气质和精神,并挖掘出每个景点的人文思想,塑造出每个景点的风采和魅力,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诗韵松江》还邀请上海广播主持人陆澄等朗诵艺术家为每一首诗歌吟诵唱和,并根据每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意境来选用背景音乐,可谓珠朕壁合,相得益彰。另外,此片还将邀请各路艺术名家分别为二十四景作画、挥毫、篆刻,使之成为一部精美典雅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它综合了 MV、电影、广告、小品、舞蹈、精景再现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视样式——原创诗歌 MV,它还将现代与传统艺术溶为一炉,开创了一种旅游宣传和营销的全新模式。

  在创作这部二十四首旅游诗歌 MV 时,王国平导演潜心研究每首诗歌的意境,实地考察每个景点的特性,并由此作为创意的基础,使每首诗歌 MV 呈现出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视觉影像,松江的方塔、醉白池、佘山、高尔夫球场、泰晤士小镇、市民广场等传统与现代的景观及生态星如棋布般熠熠生辉,松江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人间天堂画卷,王国平用他的电视镜头为观众描绘出了被称为 “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的松江美景。

  曾在中国音乐电视界叱咤风云的王国平,如今还在城市营销和旅游传播中开辟了新天地。早在1988年,当国人旅游意识尚未觉醒之时,王国平就自发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宣传片 《梅兰芳的故乡——泰州》,因而成为中国旅游形象传播之先驱。从此他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拍摄了江苏如皋、启东、海门等城市风光片,始终以超前的创新意识致力于长三角旅游传播事业的开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国平慧眼识珠,以周庄、天目山、九龙山等尚未开发旅游的古镇与自然生态为主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环保风光片《青春梦旅》,此片除获上海电视台收视率第一外,还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携至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大会上播放。周庄虽因陈逸飞的油画《双桥》而名扬天下,但真正用电视片将它最早推介给世界的则是王国平,王国平对江南古镇的发现和挖掘源于他对江南美学的深情痴迷和独特感悟。

  此后,王国平作为中国 MV鼻祖,又以美轮美奂的金奖 MV 作品推红和包装了许多旅游景点:1995年,周艳泓演唱的《又见》宣传了绍兴水乡;1996年,执导全国第三届农运会主题歌《大地之子》,将鹤发童颜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融入浙江仙都的风景之中;1997 年,为拍摄庆祝香港回归 MV《千百个梦》,王国平在浙家尖海岛找到了一片还未开发的原始海滩,并请来海军上海基地的战士来推演古代先民,于是,一幅原始图腾的场面便神奇地复活了;2003年,受世界卫生组织上海中心之邀,拍了《天使的爱》,因其场面宏大和创作之新而被誉最优秀的抗非典公益宣传片之一。王国平就是大胆地将广告领域的品牌概念引进政府宣传工中,又将传统政府宣传模式进行提升和革新,从而独创了一套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市场意识的政府包装新概念。王国平形象传播的成功案例还包括无锡市歌 MTV《太湖美》、湖州市歌《太湖之州》、南通旅游宣传片、上海国际汽车城等等。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双手接过红军的钢枪,海南岛上保卫祖国。啊!五指山,啊!万泉河,你传颂多少红军的故事,你日夜唱着红军的赞歌……”

  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形容为“三分钟视觉轰炸”的MV曾席卷中国荧屏。作为中国MV创始人,上海电视台年轻导演王国平大胆借鉴运用西方后现代派美术的“大地艺术”形式,通过三千米红布的视觉轰炸,为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李双江拍摄了他的成名作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雄伟的气势,唯美的画面,该MV成为中国主旋律MV的里程碑,成为水恒的经典。

  7月2日下午,本刊记者对这位拍摄了2000多部片子的著名导演、中国微影视第一人、上海王国平形象传播公司总经理王国平作了独家专访。

  “六零后”王国平喜欢影像,喜欢视觉艺术。他孩提时代的爱好是画图和摄影。大热天一个西瓜,他可以安安静静地画上半天;王国平还喜欢到公园里去写生,素描、速写、水粉,窗外的春夏秋冬,都被王国平画遍。

  就读小学后,动手能力超强的王国平喜欢搞些小的创造发明:物理课上,王国平用小的线圈缠绕,装置成小小发动机;岁时,到黄浦区牛庄路淘电容电阻,回来自己再刻制线路板,安装晶体管半导

  体收音机;用几片塑料片,在上面刻上图画,装好后在里面放个灯泡,做成宫灯……小小少年王国平用他那双稚嫩的巧手,装出了智慧之光。

  进入大同初级中学的王国平,恰逢“”被粉碎。那时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面对求学,画画的爱好,到初中时,只得戛然而止了。

  在拥有一台36元“海鸥牌135”照相机属于奢侈的年代,不菲的价格,让囊中羞涩的王国平尽管喜爱,只能望而却步;但对视觉艺术的情有独钟,让王国平欲罢不能。他和几个同学用平时节省下的零用钱,拼拼凑凑花了15元,买了一台没有牌子的照相机。卷好胶卷,调好光圈,王国平开始拍摄。拍摄完毕,把胶卷装入放大机,冲印后,把照片贴在房间的玻璃窗上晾干。

  看老师偶尔放的一次幻灯片后,王国平感到新鲜、充满好奇。突发奇想:何不用五颜六色的透明塑料糖纸头,通过放大镜打上灯光,灯光透过放大镜,将五颜六色的糖纸头反射到墙上,这就是自制幻灯片、模拟电影、土制电影啊!“这个就是我电影梦的萌芽。我天生有着做导演的灵魂。”王国平说。

  那是一个文学方兴未艾的年代。乘着这个东风,从小学到中学,王国平语文和写作都是班级甚至年级的佼佼者,作文每次被老师作为范文,中学参加《青年报》主办的全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还经常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习作,有一年还获年度“好作品”奖。

  离高考不到半年时间,数学成绩在500个人的年级里数一数二的王国平被派去参加区里的数学竞赛。他踌躇满志,没料到却名落孙山。这让傲娇的王国平受到很大打击,执意要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起先学校还不同意,由于王国平的坚持,学校最终同意。王国平高中毕业,考入复旦分校(现上海大学)中文专业学习。

  进入心仪的中文专业,王国平又“来事”了——大一就写论文,还常在《电影故事》《电影评介》等刊物上发表影评。王国平频频在报章上亮相,引起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局的关注。大二那年,电影局所属《电影新作》聘请王国平为特聘编辑,专门负责初审稿件的编辑。大学毕业前夕,王国平又创造了一项奇迹:毕业论文尚未开始答辩,就率先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当代电影》上发表,并拿到150元的巨额稿费(那时基本工资36元一个月)。

  《大世界》栏目编导,让心存电影导演梦想、曾想毕业后能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跟着名导谢晋学拍电影的王国平念头落空了。王国平略显失落。在摄像科学了一年摄像后,王国平被充实到台少儿科新创立的《你我中学生》栏目当导演。

  1986年,王国平拍摄了遮辐式 MV作《金色的旋律》,少儿科艺术指导任静将该作品报送参加全国比赛。当时电视机屏幕显示比例是4:3,王国平制作的是鲜见的16:9宽屏。象征性的语言,寓意性的画面,创造出一种突破常规、异想天开、彻底颠覆传统的画面。该片播出后,在圈内引起轰动。评委高度评价:画面唯美,恨不得把上下两个遮幅拉开看才更爽!该片因此在1987年初获得全国一等奖。一年后,26岁的王国平又被委以重任:担任少儿学生科科长,成为上海电视台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

  做了半年科长,有想法的王国平又不想干了。碍于聘期,一年后,王国平回到《大世界》栏目。王国平又萌发新的思考:文艺晚会原来都是在演播厅录制,如果把以歌舞节目为主的《大世界》安排到野外去拍摄,效果会怎样?说干就干,把《青春梦旅》拉到室外去拍摄,唯美的画面,深远的意境,颠覆式的创新。最终获得上海电视台当周收视率第一名。

  1995年,王国平执导周艳泓的 MV《又见》。他构思了一个小男孩和戏班子的哀伤故事:一个制陶艺的10岁工坊学徒工看江南古镇上戏班子演戏,看得竟然放下了手头的正常工作,痴迷地投入其中,还准备刻把茶壶送给戏班子。被老板发现后,把这把茶壶敲碎了。此举,也敲碎了小男孩所有美好的憧憬。他气得把老板很多值钱的茶壶全部破坏,夺门而去,追随戏班子到下一个镇演出……

  拜《阿Q正传》导演岑范为师,向他求教乌篷船水边戏台的来龙去脉,直至找到阿Q的老家;反复观看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舞台姐妹》,研究如何糅合江南水乡的特点和元素。追求从无到有,喜欢颠覆式创新,喜欢创造极致。从 MV、旅游片、形象片、电视哲学剧到微影视,王国平孜孜以求。

  在拍摄静安形象片时,王国平独辟蹊径,镜头大篇幅专门对准雨景和夜景,在片中融入微电影的情感元素。王国平说,南京路上撑着伞的画面赋予形象片以情感的元素,也体现着导演的情趣和情感。

  在拍摄夜景时,面对华灯初上、内敛的静安所展现出的华贵雍容,王国平没有拍摄其璀璨的一面,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专门把镜头对准深夜夜景,或者凌晨夜景:拍摄威海路加油站,拍摄巡逻的,拍摄一大早踩着黄鱼车送牛奶的送奶人,拍摄现场挖下水道的工人,拍摄商场琳琅满目的橱窗前,一位女士推了一辆垃圾车经过的画面……创新的元素体现在王国平的所有作品中,并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找到影子。

  王国平的创作初衷是希望自己拍摄的每一部影像作品都成为经典永恒,令人过目不忘。他十几年前拍摄的《上海旅游形象片》,至今还在上海地铁里反复播放。“我的电影导演梦想在微影视里得到了实现。”王国平说。

  钟表示时间。在拍摄张海迪的 MV时,王国平用装置艺术、象征主义手法,在摄影棚里做了一个巨大的钟,阐释张海迪不想被时间和命运所左右。钟在不停地走,张海迪在分秒不停地与命运作搏击、作抗争……

  王国平说,行为艺术就是“快闪”,“快闪”就是在原本不是演出场地的地方搞演出,而且是即兴的、随意的、有创意的一种自发的表演行为。

  王国平的作品把快闪和MV及美术中的现代派手法糅合,既可以说是微电影,又可以说是MV,即微影视。

  自1985年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电视台,到2002年走出体制,创立上海王国平形象传播公司,这些年来,王国平没有虚度,一直在探索路上不停地创新,共执导拍摄了2000多部各种不同样式的片子,获奖200多项。《情定·嘉定》《风情石库门》《上海,精彩每一天》《红旗颂》《上海色彩》等MV、形象片、微电影,让创意型导演王国平天马行空,淋漓尽致地发挥无穷想象,创造了诸多“第一”——1986年执导的《金色的旋律》,系中国第一部MV,他是创立中国“MV”电视样式第一人;1988年,他执导了中国第一个长三角选秀节目《卡西欧杯上海睦邻城市家庭演唱大赛》;1999年,上海大剧院竣工,他组织了100人的交响乐团,用超前卫的现代派手法,把人物全部包裹,使乐器裸露在外,形成凝固的音乐,效果震撼,成为中国“快闪”第一人。

  2005年,松江区申报“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因先前请一家影视公司拍摄的一部形象片未获通过,王国平临危受命,在仅有的10天时间内,一气呵成,助力松江在全球一百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绿色奥斯卡”国际花园城市大赛金奖第一名(C组)。

  2016年5月24日,王国平和他的摄制团队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动员大会奉献了一部震撼全场的宣传。王国平和他的团队用了短短一周时间,白天拍摄,晚上剪辑,数易其稿,三维片头精益求精,两张数据动画图表更是在发布会当天凌晨4点才匆匆赶制完成。已从东方卫视调至央视的新闻节目主播潘涛在百忙之中多次不厌其烦重新配音,音乐创作亦三次全部推翻,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上海城市形象片》《上海旅游形象片》《上海绿化形象片》《上海世博会形象片》,王国平可以说是集上海四大形象片之大成者。上海的“颜值”,透过王国平的镜头,在不断向世界传递……

  王国平认为,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电影《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马路天使》等经典影片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的电影美学,是中国海派文化的代表。

  作为导演,王国平感受到了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要以老上海海派电影美学为基础,反映当代城市的生活,创造有格调、有腔调、有情调的新海派电影美学,弘扬海派电影,赋予海派文化新内涵。

  祖籍上海,父亲出生于浙江湖州。王国平从小到大一直对海派文化情有独钟。“我对老上海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种天然的亲切感,我的灵魂就是海派文化。”王国平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