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故地寻访之九:龙华烈士陵园碑座上熟悉的名字惊心动魄从三山会馆出来,就准备向龙华的方向走。步行不多远,发现了有一站开向龙华的公共汽车,而且还是始发站,上了车,并没有驾驶员,但乘客安然而坐,便投下了两枚硬币,不久之后,驾驶员过来,也不问车上几人,便开车出发。
半途上来了一个老年妇女,我看看我也离到站不远了,便让给了她。然后站到车门处,在上海体育场站下了车。
整个陵园郁郁郁葱葱,我从正门进去,看了浏览图,决定从左边的支线进去,这样我想可以最全面地走过整个陵园。
陵园的塑像颇有气势,这也是上海之游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塑像。左边一路的第一尊,表现的应该是上海之战。
然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了陵园纪念馆的后边,在这里,看到了半圆形的一层层升高的坡形绿地中,密布着一座座烈士碑,上面的很多人都很熟悉,看上去,的确是惊心动魄。
平平的碑座上只有名字,没有生平与简介,当时感到还很遗憾,其实这些烈士的介绍,在纪念馆里都有。再往回走,发现前面又是一个半圆形的坡形绿地,一层层的绿地中间,同样是那个大理石刻着的烈士碑铭。如果依次走一下,估计要有一个小时,这面前的场面,再次使人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
然后我收缩回脚步,向陵园中心的那座龙华烈士纪念馆走去。因为我是后面绕道上来的,我来到的地方是出口,正想进去,被工作人员告知如果参观,应该从正门进来。
在门口的大厅里,我看到了上海的遗址纪念地的宣传栏,我举起相机,把上面的展示逐一拍摄下来,私下里衡量一下,应该此次上海之行,我已经基本把展示中的重点纪念地都已经走访到了。
整个展览令人感到一种死亡的窒息。明明是鲜活的生命,他们与她们的存在,在展览中却是以死亡的方式。展览从开始,一直到建国前夕,这里的每一张黑白照片,都显示着一个生命的被残杀。展览厅里看的人很少,巨大的黑白照片,传布在空间里的是一种历久的沉重,整个空间都弥漫着黑暗与苍白的色调,几乎让人有一种举步维艰的滞涩。我往往被那些照片中的青春的面容所吸引,发现透过放大了的黑白照片所带来的失真,他们与她们看起来,其实与今天的青年人有着相似的活泼,相似的靓丽,但他们却在照片里,成为一种遥远的永恒。
在一排排的密集的纯粹的烈士的简要生平布局前,我走的速度很快,我也很感到庆幸,在来之前,对上海的史有所涉历,对其中的一些人物还是有所了解的,时而那些展牌中的人物,便跳入我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激起心中对他们的那一点了解的波痕,这使我们感到我走到这里并不是一个无知者,至少在经过一圈之后,我觉得自己还是对上海的旧痕历史有一点发言权的。因此,我想到,纪念地的展览更多地像是一个试卷,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够面对着旧有的历史的时候,自己能够获得多少分JN SPORTS。我不能说我及格,但是,我觉得我接触过那段历史,我对它们并不陌生。
从二楼走下一楼,看完展览,我从边门出来,然后开始往回走,其中一个半截子埋在泥土中的巨型雕像闯入眼帘,给人视角以强烈的刺激,这个塑像的成功之处,是巧妙地将人与绿地衔接在一起,这个雕像的一半身子被泥土淹没,使人感到一种生与死的强烈对应与撕裂。
再往前走,进入到当年的牢狱及枪杀烈士的行刑地,但是,走到那里的时候,才发现大门紧闭,里面正在进行装修。在外面只能看到一个普通的茅草房。据郑超麟回忆讲,他解放后曾被邀请到这里指导旧址的复原工作,他认为后来复制的监狱完全不同于他当年呆过的地方,无论是布置还是建筑,都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可见,面前的这一片建筑都是建国后制造的。
从边上的大门出来,这里是陵园的另一个门,是按照当年的警备司令部的样式进行复原的,有着高高的门楼,当年是这里的监狱的制高点。出了门,以为再往右侧走几步能够走到龙华寺,但发现走了几步并没有看到龙华塔,便意识到这个公园的形状也许是不规则的,如果从这个门出来走到龙华寺,可能要绕一个大圈子,于是果断回头,重新从公园里走回到进来的正门,从那里,走向另一条奔向龙华寺的道。
的确是走了不多远,便看到了龙华塔,一座被封闭的塔。塔的对面,就是寺院了,进门需要二十元买一张随香卷,于是进去,看下来,不过是一座平常的寺院,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直走到后边,转了一圈,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