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画面与戏剧场景能演戏剧的演员就能演电影,可是演了电影的演员要演戏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虽说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表演,有着相通之处,但电影表演很明显不如戏剧表演功力深厚。戏剧包括很多剧种,有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徽调等,演员都有一些基本功。他们不仅要讲究形体的训练,而且要从小练习,能唱念做打,每一样功夫都拿得出手。他们相信“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台下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台上表演自如,获得一定的掌声。在古代,没有电影,有的只是一些地方戏,一些皇宫欣赏的舞蹈。为了获得观众的喝彩,演员要使出浑身解数,不管是唱腔的变化,还是身形的变化,都能运用自如。大部分演员从小就练习唱戏,尤其是武生,非常辛苦,会在师傅的调教下,练得满身武艺。虽然台上武生的表演都是程式化的,都安排好了动作和身形,但这种表演需要一定的基本功,不是谁都能表演的。有武生小时候经过强度很大的训练,要一连翻几十个跟头,要在冬天结了冰的瓮沿上走路,练习十八般兵器,还要每天走台步,练习对打的套路,练习唱腔等。可以说,戏剧演员表演功力深厚,虽然有些夸张,有些程式化特点,但哪一样本事都可以拿出来练练,可以让人欣赏。
电影演员就不同了,大多借助一些外在的设备来完成对打,完成一些飙车等刺激的戏份,当然,也有专门演武行的演员,叫做武打演员,会一些功夫,要追求“拳拳到肉”的感觉,却并不一定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当然,现在戏曲已经没落,主要是没有资本持续投入,而电影推向市场之后,获得了资本的持续加持,才有了繁荣的商业片市场,也有了很多电影演员的用武之地。电影画面拍摄要演员参与,演员要在导演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还要说完台词,也就是说,连说带表演,要进入角色内心,才能演得活灵活现。当然,电影演员也可以做夸张的表演,可以依照同类角色或者以前塑造的角色做程式化表演,却始终和戏剧演员有些差距。甚至一些电影演员根本不背台词,照着面前的提词器念词就行,表演也没有太好地深入体验,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产生了。尤其是一些小鲜肉演员,靠脸吃饭,表演的时候表情僵硬,只是照着提词器背台词,特效动作全靠电脑完成,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瓶”,却能引来粉丝们的一阵惊呼,甚至会获得粉丝的打榜资助。如此一来,电影表演就成了一种面子上的事,一种靠脸来撑起角色性格的技术,而不是艺术。商业片获得大投资之后,导演会找一大帮明星来演,要用强大的明星阵容征服观众。而所谓的明星阵容并非靠得住,很多明星表演技术低劣,耍大牌倒是有一套。于是,电影表演就成了一种走过场的演戏行为,也是逢场作戏的圈钱行为,根本不走心,也就不能有什么好的演技出现了。
话剧表演演员也要基本功,每天背台词,走台步,还要和传统戏剧演员一样,适应观众的目光。他们演出的时候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要有一定的表演功底,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只是有表演功底还不行,心理素质差会直接影响演出效果。也就是说,他们的表演和电影演员的表演不同,他们需要面对观众,要接受观众在场的检验,哪怕观众叫倒好,也要硬着头皮演下去。毕竟,他们是现场演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观众都看在眼里,能立刻做出反应。于是,他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说错话,不能走错步子,姿势一定要到位,不然就会被观众看出毛病,引来嘲笑。而电影演员并不需要面对观众,只需要面对导演审视的目光就行了。导演可能在心中预设一群观众,看观众的观看效果,但这种预设并不是真的,真到了电影播出的时候,就知道观众怎么说了。有导演要拍家庭情景喜剧,招来一帮观众江南·体育,除了要增加演员的压力,让演员规范自己的表演之外,就是要观众在笑点到来的时候发出哄笑,以此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带着他们笑。如此一来,双方得利。演员有了面对观众表演的规范性,观众免费获得看戏的权利,成了带笑的一帮人,搞活了气氛,还让观众觉得不错。
电影画面和戏剧场景本身就是一回事,只不过电影拍摄画面更加随意,加入了很多摄影技术,还借助了很多科技手段,致使演员表演的功力下降,即便导演心目中有隐形的观众,演员心目中也有隐形的观众,也不一定能拍好戏,因为那些隐形的观众只是他们自己想象的,并不是真实的观众,也不可能接受现场观众的评价。而戏剧场景就不同了,有真实的观众观看,评价,叫好,要求当然要高很多了。摒弃现代化的拍摄手段,摒弃高科技手段,纯粹用舞台演出来打动观众,也就给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他们成为表演方面的能手了。和电影演员比起来,戏剧演员简直成了表演艺术家。当然,有些过誉,不过,电影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还是应该提高自身表演功力,不能仅靠脸吃饭,也不能浪费投资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