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养】“Shanxi”不是陕西?全运会闹乌龙?网友:长知识了!附山西与陕西的区别与联系!第14届全运会正在陕西举行,一些正在关注陕西全运会的细心网友们发现,全运会开幕式和一些比赛中陕西的英文拼写竟然和中文的“ Shanxi ”不一致!陕西的英文“ Shaanxi ”中有两个“a”。
今年5月份,不少媒体到陕西探访全运会筹备情况,还指出西安市政部门在全运会宣传展示牌上将陕西的英文名字写成“ SHANXI ”,这是一种错误的英文拼写。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省和陕西省如果都按照简单的拼音拼写,都是“ Shanxi ”。在中文拼音中,山西的拼音是shān xī,是第一声;陕西的拼音是shǎn xī,为第三声。而英文中是没有声调符号的,这就经常会让大家傻傻分不清,那么到底“ Shanxi ”代表的是陕西省还是山西省呢?
我国许多省份、城市的地名英文一般都是直接用拼音来表示,比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浙江(Zhejiang)、杭州(Hangzhou)等等。但是,由于在英文表达上没有注解拼音的习惯,如果两地拼写重合,英文上如何区分呢?
为了有所区分,就离不开“国语罗马字”概念。在汉语拼音中,我们用“声调符号”来表示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但是国语罗马字不用符号标注声调,而是直接用字母来对声标进行标注。
“国语罗马字”的体系相比汉字拼音来说更复杂。拿山西省和陕西省举例,在“国语罗马字”体系中,“汉语拼音”中的ā、á、ǎ、à,在国语罗马字中标注为:a、ar、aa、ah。简而言之,山西的“山”由于是第一声,在国语罗马字中仍是“a”,陕西的“陕”是第三声,则对应“aa”。
除了省级行政区中的山西省和陕西省“撞”了名字,在市、区一级,也有不少英文拼写相同的情况。比如浙江省丽水市,英文拼写就和南京市的溧水区一致,浙江省庆元县就和广东省的清远市“重名”。
1,从陕西省内来看,陕北关中陕南,各不不同,陕北与隔壁的山西省相似,陕南与相邻的四川湖北等地较接近,因此在做相关的比较时默认只拿关中作为陕西省的代表。这样虽不全面,但是更有条理,不然要拿陕西的每一个部分出来分别与山西对比一次。
2,文化上的对比应该着眼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而不是两个行政区,行政区是概念,与文化无关,因此,不做行政区之间的文化对比。
西安区位好,并且受国家扶持,都是客观的事实,因此西安或陕西省理应比山西更富,这一点,山西网友不必不服气,我们的条件差并不代表我们比别人低一等,同时请个别陕西网友不要来秀优越感,只是行政区的划分,并不代表你比山西人民优秀,你更没有资格嘲笑山西。更何况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人均GDP并不比太原高几块钱,而山西虽然衰落,陕西也终究不是个富裕省份。
一些陕北人更认同语言及文化都不同的关中,不太愿意认山西穷亲戚,而一些晋南人更认同发展较好的西安,也不太愿意和晋中晋北分在一起。
山西位置比较偏,处于中原以北,长城内侧,自古是游牧民族和汉人拉锯的地带,加上山西的地形表里山河,较少有外来人口,因此,山西整体上属于比较另类的边塞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古代是畜牧与商贸都很发达,此外还有酿造业,冶铁业,陶瓷丝绸,手工业等,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农耕条件差,农业不发达,与北方其他地域有较大不同。
而陕西(关中)则是处于西安——洛阳——开封这一条中轴线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历史上有很多大王朝定都,因此陕西(关中)整体上属于北方主流文化范畴,是典型的中原汉族文化,自古是典型的北方农耕核心区,农业为支柱。
山西比较另类,这点体现在方言上就是,山西的方言属于晋语,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有入声,声韵系统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比较难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点体现在饮食上就是,山西的口味比较独特,吃的东西比较奇怪,晋菜也自成一系,咸香为主酸香为辅,喜欢粗粮,不喜欢吃辣,口味较清淡。加上传统冶铁业的发达、并且有很长久的燃煤历史,山西的面食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以各种形状的面疙瘩面条类作为第一主食。
而陕西(关中)是北方大众口味,陕西面食基本上都是大家熟悉的手擀面条,口味上基本承袭川味,喜欢油辣,更符合国内大众的口味。
体现在其他方面,常见的有比如:晋派建筑院落、晋作家具、晋式月饼等,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北方平原地区有较大的不同。
PS:关于陕北,陕北整体上来说属于晋语区,分属志延片、吕梁片、五台片、大包片等不同片,从这几个名称上可以看得出陕北与山西的方言关系比较大,因此在本篇回答里,涉及到两省的历史或文化方面的差异,我默认只拿关中地区和山西省相比较,因为陕西有三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PS2:关于晋南,很多小伙伴回复说晋南方言和关中相似,我的观点是,这个相似表面上看是存在的,但是理性地分析可以看得出晋南的土话和关中的土话并不那么相似,只是这两个区域在强势方言(中原官话或北京官话)的影响下,发生了趋同演变。对比并州片和吕梁片,其实所谓并州片和吕梁片并无本质差异,也是由于并州受到官话影响较大,而吕梁片相对保守,而产生了一些区别。
关于晋南话和并州吕梁或关中话的相互关系,不是三五篇文章能够说得清的,我这里暂举几个例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关中话的几个词汇,sa(头)、zei、瓜皮、锤子……这些词汇晋南是完全没有的,如果晋南真的受到关中影响很大,那么这个差异似乎无法解释得通,其他语音上的例子暂不举了,以后再专门写文章来讨论。
山西地理表里山河自成一系,同时所处位置为中原与北方民族的融合地区,因此山西传统的民风多剽悍尚武,比如出过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等,为北方的评书行业贡献很大。
历史上有很多割据政权产生于山西,比如和宋朝打了一辈子的“北汉”政权。镖局行业伴随晋商的兴起而在山西非常繁盛,形意拳产生并兴盛于山西,忻州官方宣传为中国摔跤之乡。
由于山西所处的位置(比较偏、比较封闭、比较高、农耕条件比较差),因此山西在历史上更多的是向外移民,而较少受到外来移民的冲击,很多地方一两千年来,住的人没怎么变过JN SPORTS,比如女皇帝武则天的老家文水(以及附近的交城祁县等几个县),武是排在前几几乎仅次于张刘王李的大姓,晋南有著名的河东裴氏家族,令狐家族,两千多年没挪过地方,一代代传延至今。通俗地讲,山西比较闭塞,一向与历史的车轮脱节,自成一体。
而陕西位于东西交通必经之路,历史上西安又数次做过首都,人口来源繁杂,陕北主体是山西移民,关中大量来自甘肃和山西、河南、四川,陕南更是有大量来自江西、安徽、广东、云贵、浙江、福建等地的移民。通俗地讲,陕西历来是参与全国一盘棋的一部分。
而陕西整体上处于全国的中心,融合了来自各方的人口和文化,因此文化的变化较快,延续性较差。这是第二个不同。
到了近代,时山西已经有了相当完善且成规模的工业体系,并且有了数量可观的产业工人群体,形成了工业社会的氛围。石太铁路、同蒲铁路都是中国最早通车的铁路线路,承担煤炭运输用途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农业人口来晋务工。
建国后,山西虽身为边塞省份,却被分作了华北,后来被分在了中部,定位为能源机械与重化工基地,大小厂矿星罗棋布遍布几乎全省各地。因此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山西的社会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厂矿工业(煤矿尤其多)主导下的工业社会,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比重大,商贸、教育和农业都落后,并且由于是“老”工业,如今大都不景气。
而同时,身为中原的陕西被分作了西北,并且西安成为了西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几十年来得到了国家在、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重点扶持,因此陕西有几乎仅次于北京上海的高校教育资源,同时也得到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有大量重工业企业在陕西设厂,如陕汽西飞等,西安在前几十年一直是工业、教育、科研、商贸、军队并重的社会,但是仅限在西安周边,陕西广大地区基本上在20年前还是农耕主导的农业社会。
山西是工业社会,太原是单纯重工业城市,而陕西是农业社会,西安是教育科研工业商贸综合性城市。这是第三个区别。
大约在建国初一直到本世纪最初几年以前,由于山西的工业比重大,山西的城市化程度、以及GDP等一向是高过陕西的,太原市的市区人口数量,城市规模指标等也一度和西安相差不大。
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以后,陕西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作为西部的龙头省份,国家级重点项目纷纷布局至陕西和西安,陕西的工业化进程加快,GDP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与此同时,山西则进一步被国家的战略边缘化,再加上煤炭市场的变化,山西的经济发展一步步陷入困局之中。近几年一带一路的提出,又一次的把西安置于了风口浪尖,相信在今后会有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成效。而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全国上下唯一没被提到的省份,山西的发展前途显然更加不乐观。
从民风民俗来看,陕西省首先大致要分为三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陕北,关中,陕南三部分。陕北其实是晋语区,方言与民俗上,与和山西为同一文化圈,陕南则是和四川与湖北等地相似的文化区域,属于南方人文。因为陕西省几块之间不是同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也并不是同一行政划分,一直到元代才分割在一起,因此相互之间文化源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三部分各自的内部,各地之间差异并不大,粗略地讲陕西有三种方言。
而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地形,是较封闭的地理单元,因此历史上山西各地一度是关起门来自己玩的同一群人(除西南部一些地方由于靠近中原,一度和河南陕西在同一区划下,有较多的北方移民外)。而由于山河阻隔,加上定居历史较长,山西各地的方言有显著差异,粗略地讲,山西大约一个县有一种方言,邻县之间甚至会相互听不懂。
但是即便如此,山西各地互相之间认同度很高,山西人在外见到老乡多数只能使用普通话交流:说方言的话,虽然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但是你的口音很有亲切感,我知道你是我老乡。
陕西分三块,互相之间差异巨大,块内部之间差异小,而山西只分一块,各地之间却差异很大。这是第五个区别。
山西由于是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前,各地区发展较均衡,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临汾都是重要的大型工业城市,如果算上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市如河津、侯马、霍州、汾西、潞城、高平、介休、汾阳、汾阳、古交、原平等,以及河边、大平、夏门、镇城底、轩岗、阳泉曲、色头、凤凰山等数百个独立工矿区,山西的老工业厂矿分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比较均衡,因此太原的首位度不高,如今山西全省11个地级市,太原人口只占全省的11%左右,GDP只占全省的20%左右,并不能对省内各城市形成很好的向心力作用,造成山西省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同时山西各地之间互相不服气的情绪比较多。加上山西东边靠近京津,西边靠近西安,北边有呼包鄂榆,南边有中原经济带,都是全国战略部署中更加受重视的核心经济圈,更加加剧了人才的外流。
而陕西省西安一城独大,改革开放前,西安的工业企业几乎占了全陕西省的一半,如今西安的人口占到陕西省的25%,GDP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还多。因此不止关中,陕北陕南人也对西安有较大的向心力,陕西省的人才外流较少,并且能够吸纳大量外省人才流入。加上西安作为西部龙头城市,自然对西北五省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城市级别高,对邻近的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区人才也有很大的虹吸作用。
综上此段,山西小城市多,太原是普通地级市,力量分散,人才外流严重,陕西西安副省级城市,新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一城独大,力量集中,人才外流少。这是第六个区别。
而前边讲过了,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山西工业比重大,且分布均衡,加上本身人口密度小,农业人口又少,劳动力并不过剩。
形成的氛围就是山西农村更倾向于托关系进厂矿单位做工人,所以很少有农民外出务工,全国各地很少见到山西籍的农民工。
而陕西尤其关中平原,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比重大,因此8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92年后,国家政策开始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陕西成为了北方较大的农民工输出地之一。
2017年山西全省农民工总量517.7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82.1万人。
注:外出农民工指离开本乡镇,并非出省,2017年山西出省的农民工数量暂没找到直接资料,找到了2016年新闻数据:
走出省外农民工人数达46.3万人,比2012年的40.8万人增加5.5万人,有的甚至走出国门。
2013年, 全省695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83万人、 省外转移就业312万人
2014年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96.3万人,其中省外就业301.7万人,省内就业394.6万人
2017年陕西农民工总量达744.7万人,同比增加3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524.1万人,其中69.1%选择在省内就业
看得出,若按2014年陕西省人社厅数据,陕西出省农民工总量是山西的6.5倍。若按2017年陕西政府数据,陕西出省农民工总量是山西的近3.5倍,离开本乡镇打工的农民工数量是山西的2.87倍。
截至2018年7月底,咸阳市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系统的人员为72.14万人,其中省外就业26.24万人,占36.37%
上半年,全市农民工转移就业79.8万人,同比增加6.6万人,增幅9.0%。其中省内务工49.8万人,同比增加8.8万人(计算得出省外务工人数为30万)
古代山西是游牧和畜牧为主体,手工业、酿造业、冶铁业比较发达,此外由于连通草原和中原地区,也很早就有发达的商贸业。由于农业条件差,农业不发达,地形曲折,交通运输也不便,外来物产输入也较难较少,在古代人口少时山西的主食一直是肉食、粮食勉强能够吃,明清以后人口爆发式增长下,山西逐渐形成了土豆和谷类主食为主,缺肉少菜的饮食习惯。时至今日,山西的粮食面粉蔬菜等都大量依赖从省外输入,因此山西的餐饮业不发达,外地更少见山西饭馆。
而陕西作为传统的农业优势省份,又处于东西交通要道,历来物产丰富,而由于一直以来人口爆炸式增长,人口密度较大,人地矛盾严重,因此陕西人吃得也不好,油泼辣子一道菜。而由于陕西有一定数量有从事餐饮业传统回民群体,改革开放前陕西省的餐饮业就比较发达了,著名的牛羊肉泡馍、麻酱凉皮、甑糕、灌汤包子、卤汁凉粉等都是出自回民群体的小吃。加上近三十多年来在农村人口的进城潮下,相当一部分农村进城人员选择了从事餐饮业,发展出了擀面皮、biangbiang面、油泼面、岐山臊子面、水盆羊肉等小吃品种。因此陕西的餐饮业比较发达,在省外做餐饮的也比山西多很多。
这段总结下来就是,赖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陕西餐饮从业人口数量大,并且向外输出,而山西在餐饮业上没有什么向外的影响力。这是第八个区别
有很多小伙伴提到了窑洞,窑洞一直被陕北拿来宣传,因此被很多其他地区网友误以为是陕西省的特色,实际上窑洞的分布范围远不止陕北。传统上看,窑洞的分布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以及邻近的甘肃、内蒙古、宁夏、北京等地。
具体来看,陕西省也并不是只有陕北有窑洞,关中各地也基本都有,甚至南部的周至等县都有很多窑洞,只不过近几十年来经济条件好了以后,窑洞陆续被废弃了。
而山西和陕北很多传统窑洞区,一直延续着住窑洞的习俗,并且,他们的窑洞一直“与时俱进”,做出了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改造。
窑洞的传统这点上看,关中和陕北(山西)是一致多过区别的,差异在于二地对窑洞的态度,以及窑洞的现状。而关中的一些网友,过于排斥窑洞,极力不承认关中有窑洞,这个没有必要。
究其原因,在山西或陕北,窑洞是正规房子,穷人住窑洞,有钱人也住窑洞,因此窑洞能一直作为住宅流传下来,一直与时俱进,60年代装了玻璃,70年代通了电灯,80年代通了闭路电视,90年代通了电话上下水,一直到今天,互联网宽带,抽水马桶,管道天然气,窑洞里都可以有。
而在关中,大概一直是有钱人住砖瓦房,穷人住窑洞,因此穷人生活条件一旦好起来时,便立即抛弃了窑洞,搬进砖瓦房,因此现在看到的关中窑洞,很多还是很原始的样子,它当年被废弃时的样子。
山西倾向于把窑洞改造成现代化的样子(陕北),而关中倾向于盖新式的住房,将窑洞废弃,这是在窑洞这方面的区别。
有小伙伴吐槽,说山西并不爱改造窑洞,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窑洞在山西很多地区只是房屋的一种形式,并不是穷和落后的符号。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房屋形式,一直到现在还有存活,是因为山西人民多数更善于经营生活。
客观讲,在今天21世纪的社会,窑洞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了,有些现代化的居住条件无法很好地满足,但是至少在90年代中后期,窑洞是完全可以满足不落伍的生活居住条件的,现在山西很多仍保留的窑洞也多数停留在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但是上下水、市电、燃气一应俱全。
而我在90年代末到陕西(关中)见到的情况则不同,窑洞几乎就是窝棚的代名词,除了电灯以外,什么现代的东西都没有,正常人家是不会居住在窑洞里的。
山西的省剧是晋剧,也称中路梆子。山西有“四大梆子”的说法,指南路梆子(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山西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路戏、近年来也称雁剧)、上党梆子(昆梆罗卷黄),四大梆子皆是发源于山西省的戏曲剧种,其中南中北三路梆子,都是在蒲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上党梆子的形成也深受蒲剧的影响。此外,山西还有数十种小戏曲剧种。山西戏曲的传统,从遍布全省各地,村村有戏台的状况可以看出一二(陕北的情况与山西差不多)。
陕西的省剧是秦腔,而今天之所谓秦腔,实为一人造概念,今天秦腔实际是同州梆子的直系后裔(同州梆子与蒲州梆子同源),之后兼并了陕西不同地区的阿宫腔、汉调桄桄、以及秦腔(甘肃调)等数种不同起源的戏曲剧种,同时借用了原“秦腔”的名称。而陕北传统上是晋剧的流行地,近年来在一些地区秦腔也有一定的传播。
而陕西(关中)的戏曲,却是把异根异枝的不同剧种统一兼并,造出了省剧,而其中的甘肃调等剧种已经几乎灭绝,这是戏曲方面的区别。
陕北以民歌闻名全国,成为陕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然而实际上,陕北与山西同属晋语区,陕北民歌与山西民歌一脉相承,而与关中没有什么关系。很多的所谓陕北民歌,实际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晋语区都有传唱,这是晋语区人民的共同财富,不是哪一省的特产。
晋语区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在北方汉族地区大概是绝无仅有,而关中地区,与北方大多数地区差不多,没有很多民歌,这是民歌方面的区别。